初中的时候,英语太烂,就在课上画画,英语老师说我以后是位画家。我以为初中毕业后当一名美术生,阴差阳错却在高中学了理科。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决定学工业设计,却在大学学了植物和土壤。大一的时候有了人生的第一部相机,有那短暂的一瞬间,心想当名摄影师也不错。准备报效祖国做一名科研人才的时候,却发现没有一点科研的热情,既然爱捣鼓,为什么不学计算机呢?也许以后能挣很多钱,还能去国外看看。老这么被诱惑来诱惑去,怎么能成就大事呢?可惜的是,我最后才发现,自己却只想体验生活,为了体验生活,需要先挣好多的钱,挣够了钱,我就离家出走,满世界跑了,女朋友不需要,房子够住就行。虽然我多么崇拜追求理性、智慧,却满脑子想着感性和美。白日梦做多了到现在都碌碌无为。不过分心不是错,怕的是做不好本分的事,没利用好机会,眼高手低,一事无成。所以我决定先让自己成为一名IT人才,主要是性格的原因。但又不仅如此,我还有美和理性的追求。不过学本分内的就够头疼了,而且连个证明自己的结果都没有。专业以外的就先看在眼里,放在心里吧。辛苦和酸楚,怎么也要体会一下,不然如何知道自己是一名弱鸡?对得起自己的白日梦吗?眼界、眼界、眼界,能力、能力、能力,重要的事说三遍。这是看这本书时的想法,与书的内容无关。
※
人活一生无非追求快乐幸福,只是需要对幸福有定义,即使爱智慧如哲学,到最后也是用来指导幸福的。为了追求以后的幸福,就需要承担一时的痛苦,(如果努力一下能让白日梦成为可能,为什么不缓缓当下的享乐?)。痛苦又来自欲望,我是真切感受到了。比如好好的,一逛淘宝就想买东西,最后却又发现没钱买,于是就痛苦了,假如勒紧裤腰带攒够了钱,买下后才觉得也许本就不需要呢?可惜这段时间里只收获了教训,这段时间我称为浮躁。比如看书是一件快乐的事。但是却只想看最好的书。图书馆里有几十万本书,人终其一生也只能看几千本,应该看什么?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够收获全人类的智慧,人也不能看完所有的书。如果总是为应该看什么书而烦恼,就失去了看书的快乐。倒不如按需索取,顺着自己的兴趣。
有时忙忙碌碌好一会儿就想,到底为了什么呢?就像人生终极的目标是幸福快乐,为了到达目标,就必须走过一段路,也许很长,也许很短;也许简单,也许复杂。路本身也并不是目标的样子。有时甚至迷失其中,不知道在干什么,甚至走了许多弯路后才发现,目标从一开始就在面前。要是能知道做事背后的意义就好了。
我们热爱一份工作,是因为能够带给我们快乐。如果工作本身不能带来快乐,但是却给了我们工资,而我们能用工资实现自己的快乐。失去工作,没有收入带来痛苦,假设一个人因为家人快乐自己就快乐,失去收入无法让家人快乐,自己也不快乐,不过这只是一个假设。如果工作本身的痛苦小于最后的快乐,我们应该感激才是。不管欲望再大,都不应该为了追求最后的目标而让痛苦大于其本身,因为从一开始就是不划算的,也不会真正感到幸福。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稍微学习一下经济学的原因。也许下次看经济学书籍的时候,想到在某处会为我们指引幸福,就会觉得有趣多了。说不定下次看高等数学的时候也会觉得好玩。
从操作系统中学到,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。假如是单道处理系统,即只能一件事一件事的做,事件的顺序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因素去考虑,比如优先级,比如周转时间、一些事件存在同步关系。换成生活中的事件,我们应该想到什么是最重要的,什么可以缓缓,但却不至于被遗忘。在一个多道处理系统中,由于可以同时做许多事,就应该学着统筹。不过人脑只有一个,所谓的并发是人脑之外的事,人在当下只能关注到一件事,再多的事只能导致分心,被琐碎的事牵扯到关键事件的执行,得不偿失,要么减少事件切换的成本,要么减少事件切换的频率,从设备管理中学到,把次要的事件交给下一级,好比DMA算法,老板负责思考重要的决策事件,而把收邮件,取快递的工作交给秘书。如果在看教材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有想学到什么东西的期望,在看书的时候就更有意思了。
上面说了那么多,是想说,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所作之事有个指向,我最终是为了快乐幸福的,所以需要学习,需要证明自己,也许这些事不同于最终的目的,但也不至于和最终的目的无联系,无意义。要是我们能认识到当下之事总与最终的目标有所指向和牵连,而不是去做一张入场券,过场即废,那么当下就更有意义。这样在做重要但不够享乐的事时,更能心安理得,不至于过分痛苦和抗拒了。
思维有点乱,不整理了,我滚去复习后天的考试。
2019.01.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