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录 | May You Be Happy

五月到来之前,终于做完了实验。

2日的时候,总书库里,看到一本书的扉页上写着:

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,他还应该有诗意的世界。

是王小波的书。

5日下午一个朋友找我聊聊天,杨絮飘到观众席上,天气很好。 我们就和杨絮一样,不知道会落在哪里。

6日的时候,写完了论文初稿。 离提交还有两天,有无所事事的错觉。

心心念念了好久的小龙虾,想约人出去吃,但没有约人的勇气,也没有合适的人。

晚上的时候偷偷订了一份,在屋里吃了一个多小时。

嘴巴脱皮了,忍着吃完。我好失望。

很奇怪却又平常的感觉,除了吃小龙虾,我什么也没做。

11日凌晨,图书馆又发邮件催我还书了,这次是证件快要过期。

12日给父亲母亲买了礼物。 渐渐觉得,父母各自的心中一直住着一个小孩子。

母亲是一个温柔敏感的小女孩,对世界容易联想和共情。

父亲是一个好奇执着的小男孩,喜欢对新奇的事物偷笑。 我和他们一样。

图书馆是少数令人静心的地方。 但想逃离图书馆,与其被赶走,不如自己离开。

还是害怕被抛弃的感觉。

察觉到窗外的石榴花开了。

17日偷偷跑去看皮卡丘,迟到了10分钟。

20日的时候,老师终于有时间看初稿。改了改,交上去了。

21日早上,班里的同学在主楼临时聚集了起来。文艺委员想留下点什么。

同学们好久不见。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,许多人都打扮了一下,希望自己看起来与以前有所不同。

也许是大家都在变化,而我止步不前。

22日下午听了一个讲座,这次看到了更多熟悉的身影,但没有人想打招呼。

有的准备出国,有的交接工作,有的考研到了外地,有的还在休假。

我嘛,失业失学的废柴。

深夜,洗完澡,穿上拖鞋。 拖拖拉拉在寂静无人的街道上走。

全身轻轻的。

无风,但很凉爽。

便利店的门还开着。

宿舍里的人越来越少,物品却越来越多。 回了一次宿舍,一直想打喷嚏。

花了两个下午做了答辩PPT。

28日早上,结结巴巴讲完了答辩。 我好弱,一紧张就说不出话来。 老师们不怎么刁难,大家都想早点下班。

也许答辩就像期末考试,可我没有释然的感觉。

院里催着交毕业生登记表,我找不到两寸的相片了。

我又到教育超市照相了,上一次是在2015年9月。

老板修图比我修得认真。

照片洗出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样子。

比幻想的自己丑多了,却又比真人好看。

自我鉴定要写满两页,可是在心里最多只有两行的自我评价。

每到这种时候最不想认真,却总要敷衍。

于是打开了百度一下。

我厌恶自己,但热爱生活。

如何热爱?又说不出来。

29日班里有场排练,我没注意到。

直到唱歌的都已散去。

远远的望了会儿,我走开了。

总有人满不在乎的态度,却又不舍得离场。我觉得这是不真诚。

还有3天就毕业晚会了…

期盼和大家聚在一起的样子,却又怕与往常一样而感到失落。

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开始了怀念?可我想不起来有哪些。


混迹于互联网,一面没有自制力,茫然寻找能让自己愉悦的东西;一面又嫌弃,好像自己应该高俗一点。我真是一个虚伪的人。

微博(不限于微博、知乎、豆瓣)广场就像一个茶馆,人多了,就满屋子的烟味、脂粉和痰。什么人都能自以为是地吹吹牛,或者附和,感觉良好了,连自己都以为是真理。有时社交网民们愤世嫉俗,对社会失望透顶;有时又爱到满溢,胜于新闻联播般美好。两者之间,却只有一条微博的距离。

亦或者当成一个树洞,划拉下来,一连串的满不自在。以前我也喜欢作好多闲言碎语般的抱怨,可是解决不了问题也实在是小气。很多的不愉快值得表达出来,也许像烟雾一样存在过,但慢慢消散在空气里了;却不值得刻在石头上,不仅时时惦记,路过的人都能看到。许多时候,带有太多自我的成分,在有人看到的地方,就很难对自己真诚。太近了往往看不清,总要隔开一段距离。其实树洞有一个好的去处,叫做「胶囊日记」。

也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需要一点点耐心才能创造出来,更需要一点点耐心才能理解、发现。有的文章无须看完就随意评论,抖机灵的常比认真的引人注目。当然看什么样的内容是我们自己的选择。互联网企业盈利的必要途径是抓住用户的注意力,在网络竞争这么激烈的今天,谁不希望我们多点击、多看看?企业倾向于不做内容而转做平台。内容生产者负责吸引眼球,平台则通过不断分发内容负责持续地捕获我们的注意力。大家都希望快点吃下一餐,哪有一时半会儿的耐心。一个人无论如何清醒,在甘愿长期受影响的情况下,也有“洗脑”的危险。

互联网的平台是一个万花筒,一眼望过去,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万千世界的所有真理,却只是看到了一个形式,而没有了内涵。直至于只要形式,不要内涵。

我觉得自己是空虚的,就想看看微博和豆瓣,可是看了一篇文章之后,却发现夹杂了偏见和谬误,错把观点作事实,还有一堆不知所云的评论。我气自己看了一篇垃圾文章,可是随即又看另一篇文章,却觉得非常虚伪。我总是在一堆乱七八糟的杂货中转来转去,又舍不得停下来,因为与真正的看书学习相比,刷垃圾文实在是太轻松了。就算不是这样,也是给自己徒增了焦虑,却又没有任何意义。

不过有时候认识到,其实最自以为是的是我自己——总是想很多却又没什么用的人,喊了很多往往意味着做了很少,而越想要表现因为心里越不安定。


本月的书都是篇幅较短的,适合随时拿起,又随时放下。

卡尔维诺的书充满魔幻又不受局限的想象力,常常带有哲理性;

王小波总在老不正经和戏谑的句子中隐含自己的关心和温情;

太宰治很丧,但文笔极美;

Patti Smith 的《Just Kids》是两个艺术家恋人在纽约的回忆录;

孙频直白地描写人性世俗丑恶的一面,以及压抑到扭曲的自卑。

至于加缪,我还不能评价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.